绿色纤维装备要的就是精细活,其关键核心单元——过滤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1/10毫米级以下。而在杨庆源的计量单位里,只有1/100毫米甚至1/1000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或者1/60。
杨庆源,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钳工首席员工中的杰出青年代表,曾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人们都称赞他为纺机“手艺人”。
青蓝接续匠心传承
常言道,“紧车工、慢钳工”。要成为一名技能精湛的钳工,需要专注、精益求精,也需要时间的沉淀。钳工是机械领域加工中为数不多的还常用手工加工的工种,锉、钻、锯、錾、钣、铆、钳、修、研、配靠的都是手艺,如果没有极强的定力、强壮的体力以及“手感”,是无法在枯燥、暗淡的金属钻床中慢工出细活,制作出高精度零件的。
杨庆源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将技能提升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他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自费购买技术理论书籍,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不断夯实技术理论基础。在拜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钳工第一名获得者李会东为师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师傅李会东好好学技术,当个好工人,当先进模范,决不能给师傅丢脸。
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师傅李会东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技巧,他也勤学苦练、虚心求教、不懂就问。经常是别人都下班了,或者周六周日,杨庆源还在空荡荡的车间里钻研技术,苦练钳工基本功。他能在厚度为0.35毫米、蛋内膜厚度为0.08-0.09毫米的鸡蛋上钻20个直径达8.5毫米孔;在鹌鹑蛋上钻6个直径约5.5毫米孔。靠着勤学苦练,他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从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到国机集团钳工职业技能大赛,他一次次展示出自己的卓越技能,成为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学技术、练技能的榜样。
专注工艺创新突破
在公司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纺机装备的征程中,杨庆源主动担起重任,试造莱赛尔纤维成套设备关键核心零部件——过滤机,其结构复杂、材质特殊、加工精度要求高。
杨庆源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思维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并和师傅一起完成了研磨工装的设计应用,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突破了技术难关,对工艺流程进行了三项改进,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两倍以上,为公司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庆源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钻孔、抛光,以及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这些绿色纤维装备主关键件需要的精细活都只能手工完成。“能在全球莱赛尔纤维行业中单线单釜最大产能的生产线——单线单釜年产5万吨莱赛尔纤维成套装备加工制造中施展自己的手艺,能在振兴纺机的新征程上出一份力、尽一份责,我骄傲!”杨庆源看着即将下线的新产品笃定地说。
开拓创新赓续使命
作为李会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重要骨干成员,杨庆源积极参与科研攻关,申报技术创新项目、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同时,他还为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开展培训,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更多青年技术工友,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批35周岁以下的青年优秀工人组成了一支技术攻关、保障生产以及急、难、险、重、新任务的突击队,其中有些人已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杨庆源经常说:“只要我们敢想,这活肯定能给它啃出来。很多人认为机器是最精确的,但到了一定程度上,人还是更胜一筹。我就是经常用手来感觉,通过自己的手把力传递给锉刀、再传给工件之后,我就知道哪个地方不合格。”
杨庆源,这位纺机领域熠熠生辉的“手艺人”,用专注与执着雕琢技艺,凭创新和担当攻克难题,一步步朝着“纺机梦”不断前行。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纺织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纺织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yuln@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